以上只是几个典型事例,类似书籍还很多。
[20] 另一方面,在儒学的发展中,先是儒术之独尊与百家之罢黜,导致了墨老等学派或者被排斥,或者从庙堂落入江湖,使正统文化疏远了极富宗教性和人民性的墨家,以及极富超越性的批判性的道家的资源。但不可以之为首务,徒启蒙营利之心。
(来源:《原道》第2辑) 进入 何光沪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中国文化 儒学 儒家 。) [41]这是可以写一本书的题目。[10]新的解释不切合原意但却可以接受的名词并不少见,仅就宗教名称而论,例如Judaism, Hinduism, Taoism的原意绝不仅指宗教,甚至Christanity亦然。由此中之生命心灵与其境之互相感通,而相对相成,以有此心灵生命之活动之相继变化。[14]例如朱子注获罪于天,无所祷也一句时,曾以理释天。
其中一点是他对治生的重视:虽治生亦是讲学中事。而且在于郑志明观察到的这一事实:传统社会的真正的危机,不在于西潮的冲击与入侵,而在于文化环境长期君王专制所造成的威权性格的认知价值。一曰慈,二曰俭,三曰不敢为天下先。
尤其是在资源匮乏的今天,提倡艰苦奋斗,增强节俭意识,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更是刻不容缓。老子指出:天道就是奉行公正的。他把节俭称为三宝之一。食、色本是人的生理自然之欲。
他以盛水器注水与刀剑捶打为喻,提醒执政者不要贪求财货。而今,我国对农业税的最终免除,最高法院对死刑审核权的收回等等政策,更将慎刑薄赋的思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。
进入专题: 老子 民生思想 。他认为,天地之所以长久,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是为万物利益而生存,而不是为一己私利存活。比如,在贫富分配上就明显存在着不公正,贫富悬殊,两极分化,富者愈富,贫者益贫。另外,我们也发现,老子的民生思想带有浓重的现实色彩,对现实充满了关怀,精确掌握老子的民生思想对目前解决民生问题不无裨益。
他认为,如果执政者注重节俭,就不会搜刮榨取、残民自肥,国家则会长治久安。在此,老子提到,百姓起来抗争当局,并不是他们自愿的,而是由执政者过分的刑罚苛税所导致的。目前,民生问题乃社会各界关注之焦点。而要以道治求和谐,则需侧重民生,国以民为上,民以生为先,民生乃社会和谐之根本。
民之饥就会引发百姓的反抗,出现民之轻死、民之难治的局面,整个社会就会紊乱失控。而音乐亦能调剂人的情感,也是有益的。
针对与此,老子郑重指出,执政者同百姓一样,在道的面前地位是平等的。《道德经》共八十一章,约五千余言,对后世影响深远。
解决民生问题正成为社会各个层面的主流话语。老子民生思想的灵魂是道治。二、崇俭抑奢 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与此相对立的是骄奢淫逸。老子还主张无差别地对待每个人。夫代大匠斲者,则希不伤其手矣。正如他所描绘的,民各甘其食,美其服,安其俗,乐其业。
故此,作为执政者不能滥用私权,对百姓任意处置,执而杀之。而要做到执政为民,关键在于从思想上要把人民放在第一位。
知常即为懂得常道,而常道即自然的法则。为避免出现这种结果,执政者对于百姓就要无狎其所居,无厌其所生,采取不自见、不自爱的优良作风。
取天下常以无事,及其有事,不足以取天下。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,社会主义的任务,不仅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,而且必须要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。
在这里,老子把天道比作安装弓弦,如果想把弓调好,就应该把装高的弦弄低,把装低的弦提高,把多余的弦去掉,把不足的弦补上。老子借此暗喻执政者要无私无我,舍己为民。信者信之,不信者亦信之,得信矣。特别是当执政者将百姓逼到不畏威、不畏死的时候,则大威至矣,那就会危及到国家社稷的生死存亡。
再次,执政者要有善良的心态,与民为善。老子,名耳,字聃,姓李氏,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,其民生思想主要体现于《道德经》一书。
只有以正治国,社会才会安定,国家才能富强。胡锦涛总书记在八荣八耻观中就强调指出:以艰苦奋斗为荣、以骄奢淫逸为耻。
可是有些执政者却大道甚夷,而民好径。胡锦涛总书记于今年新年贺词中着重提到:着力解决民生问题。
执政者应体察民情民意,施行慎刑薄赋的政策,以自然和谐之道来治理百姓。可见,老子并不反对刑罚,只是痛恨执政者违背天道,任意实施刑罚。三、慎刑薄赋 纵观我国古代,每逢明君治国之时,执政者一般都会施行慎刑薄赋的政策。老子的《道德经》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意蕴,而民生思想则是其精髓所在。
他说:天之道,其犹张弓欤?高者抑之,下者举之,有馀者损之,不足者补之。这种不公正现象的存在,将会严重地阻碍社会的正常运行。
知、容、公、全、天、道是人认识世界不同的思想阶段,而公则在其中,它是达到道的必然环节。为了遏制这种不公正,老子指出,社会必须要进行适度的宏观调控,来损有馀而补不足。
当公正观念外化为行动的时候,老子进一步解释道:方而不割,廉而不刿,直而不肆。天道既然是公正的,那么作为天道的生化物—社会,自然应体现公正。
版权声明:本文为原创文章,版权归 恨海难填网 所有,欢迎分享本文,转载请保留出处!